家鄉是個圓,我在魚池頭社長大,魚池的生活圏連結埔里,所以這幾年埔里的改變,我們看在眼裡,感同身受,我真的得說,埔里因為年輕人的努力,讓她變得很不一樣。👍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我認識了在埔里經營順騎自然和民宿的陳巨凱,和造紙龍的經理黃世豐。他們擁有豐富的在地社區營造的經驗,對未來也有很豐富的想像。☺❤
#打造旅遊目的地
阿凱以他自己的經驗告訴我,臺灣若要發展觀光業,必須要有很明確的「旅遊目的地」。這是一個專有名詞,是指一座城市、一個地區有特定的「意象」,能吸引觀光客的注意,並且驅動觀光客買機票、想盡辦法到那個地方遊玩。✈✈✈
為了習得精髓,他們一家人常常到日本🇯🇵做深度自助旅行。像關西的京都,「很明確的定位在世界文化遺產聚落,」阿凱繼續說,當京都觀光發展出來後,才有辦法串聯鄰近的宇治市、嵐山等地點,「這是在一個很強烈的『日本文化』印象架構下出現的行程:京都、二條城、金閣寺、祭典,它並不是一個東拼西湊的行程。」❤
世豐對埔里的造紙工藝則是有深厚的經驗,無論是技術、應用、歷史,埔里都是全臺無可取代的紙工藝聚落。
無論是傳統的構樹,或現在強調的「綠色經濟」概念🌳──用農業廢棄物,茭白筍、稻葉、甘蔗來造紙,「技術上都沒問題,我們有現代造紙師傅,也有傳統造紙師傅。」更重要的是造紙工藝也不是空降埔里,而是紮紮實實地從埔里長出來的工藝。👍
#好事多磨營造並非一蹴可幾
聽了他們的分享後,我也不免好奇,他們在打造專屬埔里的「旅遊目的地」時,是不是有那些困難的地方?
世豐告訴我,當遊客來到埔里便形同「斷腳」一樣,不便移動😥,大大降低了遊客前來的動力;而造紙工藝雖然存在,但缺少一個可以讓整體小鎮的造紙歷史與工藝再現的實體空間。
阿凱告訴我身兼5、6個地方協會、組織的理事長、秘書長、理監事,就是希望能夠串連各方資源,磨合彼此理念之餘,讓大家資源共享,朝同一個方向前進,而他心目中則非常期許埔里能成為一個生態小鎮。🧜♂
「這幾年埔里人都很有感空氣品質變差了,😭」當初只憑同事一兩句理念,便投入160萬購入自行車,然後租店面、聘員工,在辦第一個「無車日」活動時便遭打槍──道路環境沒有自行車道、居民不習慣路上有腳踏車、覺得礙事,居民更是吐槽說「要封哪裡都可以,就是別封我家門口。」
阿凱才深深體會到光有理念雖然也很好、很棒,但還得「營造」合適的環境路才能走得長久。💪
當然其中還有很多、很多甘苦談,我很感謝他們願意和我分享,也很感動埔里因為有他們,所以和別的地方相比,多了更多朝氣和可能性。我也相信,埔里和鄰近的鄉鎮,因為有他們和更多公民社會的參與,整體意象會更加成熟,也能發現更多、更多關於大埔里地區和南投的美好。❤❤❤
#旅遊目的地 #埔里魚池 #地方創生